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逐步趋紧,企业的用工、流动资金和原材料等各种生产经营成本持续上升,电源性缺电的局面再次突显,工业品出口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皮革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压力明显加大。资金作为维系企业正常运转的根本,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那么企业便岌岌可危。而中小企业一般向当地银行进行贷款融资,随着国家开始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中小企业以来,以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开始有所缓解。
“解决小企业‘融资难’,先要解决小企业‘融资贵’,不能把小企业当作银行赚钱的‘唐僧肉’。小企业客户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如果只考虑赚钱,过高地增加企业融资负担,就是‘竭泽而渔’”。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朱小黄表示,在小企业融资成本高企的背景下,银行开始反思盈利理念,不再一味追求高收费,而是转向在培育小企业的过程中通过共同的增值来持续盈利。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对未来几年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做出了部署。银监会5月出台了《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十条新政从资本占用、风险压力等多方面给商业银行发展小企业贷款“松绑”,切实调动了银行发展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当地银行助皮革小微企业突破融资瓶颈
“你们在市场上见到的鞋用皮革很多都来自我们公司,但是如果没有当年兰州银行支持我们的700万元贷款,我们不会有今天这么好的发展。”甘肃宏良皮业公司的财务总监蒲子平说。
曾经,宏良也是皮革行业的小作坊。2008年,公司急需流动资金渡难关,但由于提供不了金融机构认可的担保,各家金融机构将宏良公司拒之门外。兰州银行通过对皮革行业的分析,了解到宏良虽小,但它的下游企业实力雄厚,于是兰州银行为他们量身打造了跟单贷款,即以宏良公司与下游企业签订的订单作为还款来源和贷款担保,从而解了宏良公司的燃眉之急。现在,宏良已经拥有西北地区规模大的皮革生产线,而且即将成为上市公司。
银行信贷业务传统的做法是要求客户以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作为担保,而小微客户融资的大困难也正在于此他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抵押品。兰州银行站在小微企业的立场上,大胆创新,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从以往的注重抵押担保转向更加注重企业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及资金的流动性,从而突破了传统信贷担保方式的束缚,实现了从不动产抵押到动产抵押、权利质押等新型信贷模式的重大转变。在他们的支持下,甘肃的许多小微企业成长为知名企业,提起兰州银行的服务,这些企业的负责人都赞不绝口。
“要放开垄断,深化改革,营造民企与国企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特别是要让不同市场主体平等使用信贷资源。此外还要减轻企业负担,加大扶持力度,对中小企业‘少取多予’,鼓励它们走向转型升级之路。”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建议。
政府助力皮革基地建设
经市发改委所属阜新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及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皮革产业基地的积极争取,该市皮革产业基地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国家开发银行6亿元贷款剩余2.3亿元目前已得到批复,目前已发放3000万元,其余2亿元将于3月份发放。
为加快推进阜新皮革产业基地建设,该市皮革产业基地一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于2009年从国家开发银行辽宁省分行申请贷款6亿元,并已陆续到位3.7亿元,资金的到位对该市皮革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国家银监会对省债务办的融资平台检查未获通过,导致省开行无法继续发放剩余的2.3亿元贷款。针对此问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指派省金融办协调省农信社承担该市剩余的2.3亿元贷款,由于省农信社贷款期限长、贷款利率和担保费用高等诸多问题,实际难以使用。
“当前,我国皮革行业面临诸多压力,行业外部发展环境不容乐观,集中表现在成本持续上升,出口订单下降,贸易摩擦频发,商业模式受制,环保压力加大,融资成本提升,企业税赋过重等。”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主任才大颖今天在“2011年及2012年一季度皮革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和皮革行业宏观经济运行指数发布会”上如是表示。
从2010年以来,皮革行业所涉及的原料皮供应紧张,常用的小牛皮价格涨了20%,石油价格波动,化工原料的价格也涨势凶猛。提价的压力也在向下游制品企业传导。除了鞋面材料,鞋底所用的聚氨酯材料,从每吨2.1万元升至2.5万元,涨幅接近20%,胶水也已经涨了近一倍。温州华得利鞋业的一位负责人说,产品出口价格上涨程度,远远不及其成本的上涨幅度。
中小皮革企业一直被称为低技术含量、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在近年来也备受诟病。现在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廉价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企业以前仰仗的低成本操作方式,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当成本没有优势的时候,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转变企业盈利模式已经迫在眉睫。